Industry News

新闻中心

首页 > 新闻中心
中国医疗废物行业报告:产业链、行业政策环境、机遇及挑战及市场规模分析
时间: 2024-10-16 07:57:22作者:爱游戏app官网下载

  智研瞻产业研究院发布:《中国医疗废物行业市场运作状况及投资潜力研究报告》

  医疗废物,即为医疗卫生机构在各种医疗及相关活动中所产出且具有直接或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潜在危害的废弃物。此类废弃物被归为五大类别,并已纳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其中,医疗卫生机构收治的传染病患者或疑似病例所产生的生活垃圾,需按医疗废物标准予以处理与处置。特别地,医疗废物内容细化包括损伤性废物、感染性废物、化学性废物、病理废物与药物性废物等。

  医疗废物自生产直至销毁的全过程均需严密封装与全程监控,包含大小不等的人体组织和各类医疗用品,如针头等。对其处理流程最重要的包含分类消毒包装、院内储存及转运至指定的医废处置中心。这些中心通常位于各地级市,获政府批准并持有相关许可证方可运营。

  我国关于医疗废物行业的核心政策涉及四大关键领域——收运、转运、无害化处理和应急响应,且设定了相应的收费标准及规范要求。政策主旨在于弥补各地医疗废物回收处理短板,按照真实的情况制定有明确的目的性的实施方案。

  随着我们正常的生活水平及医疗科技的提升,外科手术病例数以及病原体清除量随之增加,造成一次性医疗用品的需求与日俱增。我们国家医疗废弃物的生成量也持续攀升,其中2020年疫情高峰期更是明显地增长。2022年,我国累计产生医疗废物达262.3万吨,其中以感染性为主,占据了总量的57.89%。

  相较于工业危险废物及生活垃圾处理项目,我们国家医疗废物处置的体量显得略显不足。依照国家环保部公布的《全国大、中型城市固态废料对环境造成污染防治年报》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我国于2018年颁发了200座大中型城市的407份医废处理许可证。截至2021年底,我国大中城医疗废物日均处理量已增至3389.2吨/天,并有望在2022年达到3460.8吨/天。

  自2003年起,中国实施了危废处置付费政策,有效推动危废行业的产业化发展和良性循环。我们对工业废物和医疗废弃物排放量大的省市进行了相关付费标准的研究,发现除了极度危险废物外,工业废物根据来源和毒性的不同,每吨的处置费用在1500元至3000元之间;而医疗废物的处置费用则在2000元至3000元之间。特别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2020年至2022年期间,由于疫情影响,医疗废物回收处理市场规模显著扩大。

  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医疗废物行业市场规模35.23亿元,2023年中国医疗废物行业市场规模59.24亿元。2019-2024年中国医疗废物行业市场规模如下:

  在医疗废弃物处理行业链中,上游包括设备供应商、工程承包方及环境咨询公司;中游核心环节则是运营企业,其主要服务对象包括政府与医疗机构;我国实现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理的主要方式为设立医疗废物处置中心。

  国内医疗废物回收处理市场高度分散且活跃度有限,缺乏公平有效的竞争环境,易引发垄断及高收费等问题;行业准入门槛高,项目投资所需成本巨大。在此背景下,许多省市的医疗废物回收处理项目呈现出集中度较高的特征,而本地经营商则占据了主导地位。

  预测,受中国医疗废物行业市场需求的增长,2024-2030年中国医疗废物行业市场规模平稳上升。2030年中国医疗废物行业市场规模80.83亿元。2024-2030年中国医疗废物行业市场规模预测如下:

  (一)医疗机构对医废管理重视不足,责任未能全面落实。多数医疗机构由行政或医护人员兼职处理医废,专人专岗缺失,责任感薄弱;此外,部分医疗机构采用分散处置方式,甚至将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混装后送往垃圾处理站,导致病菌及病原体无法有效清除,严重威胁人员健康。因此,加强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关于医废处置的知识和法规培训至关重要,这是一个长期且持续的过程,应纳入医务人员职业教育中。

  (二) 现行医废处理法规体系尚有不足,且外部监督管理机制有待完善。近期,传媒屡次揭露医疗废弃物流入非法加工厂之丑闻,引发公众对医废妥善处置的忧虑。尽管国内已出台若干医疗垃圾管理规定,但其内容仍显单薄,且多为形式化条款,缺乏实际执行力。这一现状使得医疗机构难以有效开展垃圾处理作业,进而影响医疗服务品质。另一方面,由于外部监管制度存在缺陷,部分从业人员可能利用漏洞,采取违法手段处理垃圾,严重威胁社会公共卫生安全。

  (III) 医疗废物回收处理设施建设成本居高不下。当前国内市场多采用焚烧处置技术,其中回转窑焚烧炉效果最佳却所需费用高昂,而热解焚烧虽成本适中但存在设备间断性污染隐患。此外,焚烧设施造价普遍较高,配置合规尾气在线监测装置需投入约百万资金。与之相比,医疗废物回收处理项目投资规模远超餐厨垃圾处置和污泥处理,且无副产品收益,实际成本高企,成为行业投资热情不高的主因。

  (四)当前的医疗废物回收效率有待提升,市场中的医用级别再生材料供应不足以满足需求。鉴于大部分医用级别塑料产品均采取了特殊牌号的透明材质或者医用级别材料,这一些产品的性能比普通物料优越得多,所以在有效回收后它们具有很高的再使用价值。比如,PP材质的输液袋主要使用透明级别的专用料,经过物理回收后仍就保持透明状态,这类颗粒能够适用于制造高端拉丝或注塑制品。除此之外,相较于大多数 PVC 回收材料,PVC 输液管在透光度以及环保特性方面表现更为优越,深受消费者青睐。然而,由于回收利用率较低,市场上医用级别的再生材料供应不足以满足需求。

  (五)我国对于医废处理企业的资格认证标准严格。根据《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国发第408号令),仅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所在市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有权签发其危废经营许可证;而其他危废经营许可证的批准权在县级环保主管部门。此外,依照《医疗废弃物管理条例》,企业对于设备、员工技能和技术等方面均须满足特定要求,这对于众多中小型企业而言实属挑战。

  我国医废处置产业虽取得显著进展,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医患及企业和事业单位职责不清、处置设施承载力有限及管理制度不健全等。疫情凸显出医废处理的薄弱环节,党和政府对此高度关注。预计疫情结束后,医废处理缺陷将迅速弥补。

  随着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的结束,医疗废物回收处理系统即将启动重大改革进程。各地将加大医疗废物回收处理设施的建设并完善其设备,以有效填补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的不足。这将为整个医疗废物回收处理行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预计医疗废物收集率将有所提升,同时医疗废物回收处理产能结构将持续优化和健全。

  (一)市场正在稳步向县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延伸。尽管现今已实现了医废应收尽收,每天仍有大约100万吨的解决能力不足以满足。未来,大部分新设处置设施的需求将会源自中等规模至小的城市和县区。并且,随着医疗废物收集率的提升,大型和中型城市的医废处置设施的产能利用率也会相应提高。

  (二)应急管理策略为产能结构优化提供支撑。疫情期间,已指定备用医疗废物处置设施有望获得资格成为常规备用产能;通过运用多种固废协同处置的静脉产业园区模式,具备产能柔性,更易赢得市场青睐。此外,未来还将在重要区域和医院推广移动式医疗废物处置设施,承担更多应急处置责任。

  (三)借助数字化手段,拓展“互联网+医废”新领域。随着医废全流程监管的加强,互联网+医废有望引领危险废弃物产业信息化潮流。行业未来拓展空间广阔,涉及政府医废智能化管理平台建设、追踪溯源设备的市场以及医废处理设施的智能运营等多个关键领域。同时,公众对医废处置项目的监督力度也将持续提升,项目信息公开将步入常规化轨道。

  (四) 医废处理技术正朝绿色无害方向快速地发展。随着新《医疗废物回收处理处置污染控制标准》的推行,如等离子体氧化、离子气体熔融术等非焚烧、低排放型处理技术,以及超临界水氧化和微生物降解等先进工艺,将有望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示范和应用,并逐步实现工业化推广。此外,为了更好的提高对整个处理过程的污染监控能力,医废处理设备的自动化控制水平亦将进行大幅提升。

  鉴于中国政府不断加大对环保问题的关注力度及医疗废物管理的规范化程度持续提升,有必要构建一个全面而完善的医疗废物回收处理运营系统。预计未来几年内,此领域的发展将立足于本地实际,参考沿海城市的成功经验,逐步形成适应当地需求的基层医疗废物集中处理新模式。医废集中化处理已成必然趋势。随人民生活水平与医疗技术的进步,大型外科手术的开展频率逐渐增高,手术切除的病原体类型也日益丰富,同时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种类和数量也在迅速增加,导致中国医疗废物的产量呈现稳定攀升之势。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